![]()
背心 / ALLSAINTS
在马来西亚的歌剧舞台上,有一位独特的存在:她是女中音,也是一位杰出的歌剧演唱家与音乐教育家。她的名字,叫钟依玲(YiLing Chaing)。她的声音如同红酒般醇厚,在歌剧舞台上绽放光彩;在课堂上,她严谨而不失亲切;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她又化身为一名学者,不断探索音乐教育与表演的无限可能。从传统的家庭背景,到走向国际舞台,再回到亚洲深耕播种,钟依玲的音乐旅程充满了挑战,更饱含着一份坚定的信念。
钟依玲来自槟城的一个传统家庭。在父母的教导下,她不仅学业成绩优异,更从小学习唱歌、钢琴与小提琴,并在乐队中积极表演。在那个年代,音乐最初被视为 “修身养性” 的途径。初中毕业时,她以 12A 的优异成绩,轻松获得了通往医生、律师或药剂师等职业的通行证。然而,她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音乐难道只能是兴趣吗?既然注定要投入大部分时间,为何不能让它成为自己的职业?她毅然决然地与父母商量,表达了赴英国深造音乐的强烈愿望。尽管学费昂贵,但父母最终被她的坚定所打动。他们相信,如果说医学用手术刀治愈身体,那音乐同样能治愈人心。那一刻,钟依玲彻底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音乐,就是她的使命。
课堂亦是舞台
在英国与匈牙利的求学岁月,钟依玲经历了多元的训练与文化熏陶。在伯明翰音乐学院,她攻读演艺文凭,除了声乐训练,还必须学习舞蹈、戏剧、舞台动作,甚至掌握多国语言,如俄语、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这些语言后来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利器。无论是在音乐会上与观众交流,还是在舞台上用当地语言演唱,她都能以细致入微的表达赢得尊重。而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她进入教学系。起初这并非她的理想选择,但很快她便意识到 “课堂也是舞台”。如果在课堂上无法像在舞台上一样全情投入,学生就无法被真正感染。这段经历塑造了她对音乐教育的独特理解:表演与教学从不分离,而是相辅相成。
在歌剧舞台上,女高音常以明亮、耀眼的嗓音担纲女主角;而女中音的音色则更圆润醇厚,却经常被安排饰演女巫、坏女人,甚至 “女扮男装” 的少年角色。然而,钟依玲从不因此感到自卑。她认为:“哪怕只有几句台词,女中音依然能展现独特的表现力。” 经典歌剧《卡门》便是最好的例证,卡门(Carmen)这个少数由女中音担任的主角,其性感与力量感,正是女中音的独特魅力。她形容女中音就像红酒,年轻时或许不够浓烈,但随着岁月沉淀,音色会愈发丰厚、醉人。这种特质与她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 —— 并非出身优越,但她靠着自己的积累、争取与沉淀,酿造了独一无二的芬芳。
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欧洲求学期间,钟依玲曾荣获多个声乐奖项,包括北伦敦音乐节(英国)歌剧与艺术组双项金奖、Ella Cheshire 女高音奖学金(英国)、Margaret Pascoe 歌唱奖学金(英国)、Alpin Triglav 国际音乐大赛(斯洛文尼亚)冠军、伊斯卡特国际歌唱赛(瑞士)亚军、怀嘉顿音乐大赛(匈牙利 & 英国)总冠军。值得一提的是,她曾以年度最高分数通过柯达伊入学考试,创下该校纪录。这些奖项与成就不仅为她赢得了更多站上国际舞台的机会,更坚定了她对音乐的自信,指引了她未来的方向。
“比赛不一定要拿第一,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她深知,作为一名女中音,与女高音单纯比拼高音并非明智之举。相反,在那些复杂且现代的曲目中,她声音的厚度与张力反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份对自我特质的清醒认知,也让她赢得许多作曲家的青睐,乐于与她合作,将古典与现代交织在她的演绎之中。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让她成为一位 “无死角” 的音乐人,更让她在教学领域拥有了充足的底气。她常常告诉学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远比盲目追逐主流更重要。”
让歌剧面向大众
走出马来西亚,走进欧洲,是钟依玲经历成长的关键一步。她深信:“只有在歌剧的发源地,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 然而,她也敏锐地察觉到亚洲观众对歌剧的陌生与隔阂。为了拉近距离,她勇敢地将歌剧带进咖啡厅、车站等非传统空间。
尽管此举一度被批评为 “哗众取宠”,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观众从未接触过歌剧,便不会愿意花高价买票走进剧院。这份突破传统的精神,也深刻影响着她的学生们,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大胆走出去。
![]()
背心 / ALLSAINTS;Tiffany T T1 手镯 / Tiffany & Co.
柯达伊教学法
作为一位教育家,钟依玲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将柯达伊教学法融入实践。她认为这套教学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套音乐训练体系,更是一种全面培养音乐素养的方法。柯达伊特别强调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具备四个好:好的耳朵、好的眼睛、好的脑袋、好的心。好的耳朵能在心里 “听见” 乐谱上的声音;好的眼睛能把听到的音乐在脑海里 “看见” 成谱;好的脑袋能分析、转化,把音乐组织得清晰有序;而好的心只有带着真诚与善意,音乐才能真正打动人。
这套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如同在舞台上一般,做到全情投入。钟依玲经常一天示范长达八小时,这对嗓音的消耗极大。为了保护声带,她坚持科学发声训练,必要时也会借助蜂胶等自然疗法来缓解嗓音负担。
她笑着说:“课堂并不比舞台轻松,甚至更加辛苦。但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专业。”
三重角色的力量
拥有多重身份的钟依玲如何平衡演出、教学与研究?她将三者比作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缺一不可,互相支撑。最初,钟依玲的重心主要在演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如果我的唱法、经验和方法只停留在自己身上,那也只会在百年生命里终结。唯有通过教学,把这些技巧传递给下一代,才能真正延续这份艺术。
这与柯达伊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正因为柯达伊选择了分享,我们今天才能接触到他未曾谋面的智慧,让音乐的火种代代相传。”
给年轻歌者的话
对钟依玲而言,当代年轻歌唱家最需要的并非更多技巧,而是更坚韧的心理素质,尤其是 “逆商” 与 “情商”。她坦言,舞台上永远会有批评的声音,即便是大师也难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唯有学会在质疑中成长,分辨建设性意见与无谓攻击,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她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框架,不要畏惧在不同场合尝试歌剧。失败,至少能换来经验;成功,则有机会开辟全新的道路。正如她当年的 “叛逆” —— 把歌剧带进非传统空间,即便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批评,她依然坚持探索。因为她深知,若没有这些尝试,又怎能开拓新的观众群体?
歌剧的回流
怀着感恩之心,钟依玲将自己的留学经历转化为一份使命,致力于将欧洲顶尖的音乐资源带回亚洲。近年来,她积极与欧洲高校对接奖学金,邀请外国专家驻马来西亚合作,并与国家级乐团携手,为学生创造系统化的舞台经验。从 “一年只有一部歌剧”,到如今每年四五个大型项目,她正一步步实现 20 年前的蓝图。
“我的愿景很简单,” 她说,“把世界带进来,把人才送出去,再把他们带回来服务本土;用 20 年的耐心,做一件能真正改变生态的事。”
《卡门》与我的故事
在钟依玲的音乐旅程中,最具意义的角色非《卡门》莫属。9 岁时,她在儿童歌剧团中以一个小角色的身份参与其中。多年后,她终于以女中音的身份站上舞台,演绎这位自由不羁的女子。起初,卡门看似嚣张、危险,甚至有些 “坏”。但深入剖析后,钟依玲看到了她内心的脆弱与悲凉。她所追求的爱情必须以自由为前提,而这份信念也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对钟依玲而言,卡门的经历是一面镜子,让她明白:命运或许会试图限制你,但你可以选择不认命。这正如她在音乐道路上的坚持,无论面对质疑或批评,她始终选择突破,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
如今的钟依玲,不仅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歌唱家,也是课堂上启发学生的导师,更是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的学者。她用歌声与教育架起桥梁,将音乐带给更多人。正如红酒般的醇厚音色,她的人生在岁月中愈加丰厚,而她的使命,则是将这份醇厚化为传承的力量,为马来西亚的歌剧生态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我的愿景很简单,把世界带进来,把人才送出去,再把他们带回来服务本土;用 20 年的耐心,做一件能真正改变生态的事。
Read More:十月专题|时代女性的优雅
摄影 Edmund Lee @ Hexa Production Studio
摄影助理 Zane Chang
化妆 Joey Yap
发型 Wuzz Siew
创意指导 Amos Yip
造型 Jane Law
文字 Tiffany Tan
关注 @icon.malaysia ; ICON Magazine Malaysia
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