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Wendy张文婷对话,从The Lain-lain Project展览了解婆罗洲美学
Jane Law / 30 May . 2024
文化差异中共享的祖先智慧,我们终归是一体。
Jane Law / 30 May . 2024
文化差异中共享的祖先智慧,我们终归是一体。
我透过和张文婷对话,试图了解更多关于婆罗洲实验室和 《The Lain Lain Project》的理念。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偏见从形成到打破,是我在这个探索之旅最大的收获。
身为砂拉越子民,你的成长背景为你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童年时我经常游走在父母各自的家乡,两种环境有大相径庭的生活环境,也因此开拓了我的思维模式。母亲来自西连(Serian),一个离古晋大约45分钟车程的小镇。居民以客家人和比达友族人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主教色彩,也因为坐落在郊区而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父亲则住在古晋市中心,是各种族的汇聚处。
整个大环境的多元成长和多面向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透过人与人的接触,甚至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你创立婆罗洲美学实验室的初衷是什么?
在远古时期,婆罗洲的各部落长期与世隔绝,族群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文明智慧承自于祖辈,因此他们一生当中需要透过一次长征来结识不同的人,进行多元的对话,才能让自己蜕变成更成熟、更完整的个体,这种成人礼习俗被称之为 “Berjalai”。因此,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结合 “Berjalai” 中不断去对话的精神,更同理地去思考各面向的讨论,作为文化创作的依据持续为婆罗洲美学耕耘。
经过几年的耕耘,你认为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对民族社会,乃至全球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从 2018 年开始,婆罗洲美学实验室通过重新诠释婆罗洲美学,发起了一系列关于消逝或正在消逝的祖先智慧的讨论,重新引起了当地对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关注。进入 2020 年疫情时期,我们将讨论的范围拓展到了全球。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听到了来自其他地方的回应与共鸣。这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所关注的地方议题,很多时候也是全球议题。世界上的各种议题、潜能和挑战,都在一个相互牵引的宏大脉络中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
可否和我们分享婆罗洲美学实验室最新的项目,《The Lain Lain Project》的核心价值?
Lain-lain 在古梵文中有 “去拥抱” 的意思。因此,我们这个展览的副标题是 “通过正在消逝和重新找到的祖先智慧,去拥抱差异”(Embracing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lost and found ancestral wisdoms)。展览通过三部曲来探讨祖先智慧,分别是《Serumpun》、《Big Trip》以及《The Lain-lain in Kuala Lumpur》。
第一部曲《Serumpun》展示了婆罗洲各地12个工艺社群的传统工艺。 “Serumpun” 意指一束共根的草,象征着婆罗洲的加里曼丹、砂拉越和沙巴如何透过传统工艺跨越边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广泛的生态系统。展览的这一部分展示了传统工艺如何承载知识和智慧,推动改革并促进团结。
第二部曲将关注范围拓展至全球,通过揭示不同自然地景中文化本质的相似性,展示了祖先智慧其实是我们连接世界的钥匙。这个项目旨在探索全球各地根植于传统实践和祖先智慧的全新联系,并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多元的网络,推动更加全面的全球叙事。
第三部曲则是将 “Lain-lain” 的议题置身于西马的语境,同时讨论我们现代人应如何看待祖先智慧。透过深入的对话,该展区旨在揭示 “Lain-lain” 在马来亚地区的独特背景和复杂内涵。
《Serumpun》 聚焦了12个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他们是哪12个族群,你又是如何找到他们的?
这12个社群并不是根据族群来选择的,而是以不同地方工艺的思考、讨论、角色和发展为标准。在筛选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讨论,因为我们希望这些工艺社群能够成为我们长期合作的伙伴。
展览中展示了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而这些元素驱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打造身份标签的重要元素。第三部曲中的对话提到了身份认同的议题,你认为身份标签应不应该被保留,对族群融合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又存在矛盾?
其实身份标签并不是这个展览的重点,如同我对于12个族群的筛选,不是以族群为考量,而是以传统工艺为代表。尽管如此,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尤其在西马半岛,这种议题很容易被先入为主地归类为身份认同的议题,因为这个议题在这里是更为敏感的,而你只是演示了这种普遍的偏见,大家太习惯在这种常态下去讨论这种不正确的现象。
该对话的背景是三种至今留存的殖民遗产:
(一)被掠夺式经济边缘化的祖先智慧,殖民政府通过经济剥削的活动影响当地人原有的维生之道;
(二)统治者将之变成廉价劳动力,作为掠夺式经济的根本进入了资本市场;
(三)统治者通过经济和职业划分族群,这种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又是如何维持上述情况,
在历史上,分而治之的做法已经被视为违宪的行为,但为何在东南亚地区依旧看到这些模式被当成是成功的模板使用呢?接下来要思考的是,谁是这个分而治之系统下的受益者?展览的第三部曲《Lain-lain in Kuala Lumpur》并没有想要强调任何立场性的发言,而是希望创造一个平台来展示 “lain-lain” (其他族群)这个议题在西马的看法,抛出问题,进行讨论。
出生在砂拉越,你对达雅丰收节的印象是什么?有没有欢庆该节日的经验?
达雅丰收节是砂拉越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我的印象里,大家会到 Bidayuh 或 Iban 族的长屋共庆佳节,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并举办 “open house” ,让大家一起欢庆,每次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社区氛围和热情好客的精神。
在这次的访问中,我领略了婆罗洲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深刻感受到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对文化传承和多元融合的执着。对话中涉及的三种殖民遗产引发了我对社会正义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思考。在这个多元族群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话和理解,以促进社会的平等发展。我期待未来能够见证更多像《The Lain-lain Project》这样的文化项目,这不仅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文化,更通过跨界合作和对话,建设一个具包容性而多元的社会。
Read More: 展开沙巴和砂拉越婆罗洲人文景点探索之旅
文字和图 Jane Law
编审 Sally Lau
关注 @icon.malaysia ; ICON Magazine Malaysia
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