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 Jun Ong 王俊豪:追光之路
Tiffany Tan / 6 February . 2025
王俊豪喜欢光的多样性,光本身千变万化,还能与声音、动作等传感器配合,增添感官体验的丰富性,正是他对光深深着迷的原因。
Tiffany Tan / 6 February . 2025
王俊豪喜欢光的多样性,光本身千变万化,还能与声音、动作等传感器配合,增添感官体验的丰富性,正是他对光深深着迷的原因。
西装套装/Kit Woo
在摄影棚的拍摄间隙,王俊豪(Jun Ong)已准备就绪,静静等待摄影师的灯光设置,他带着好奇心注视着摄影灯光的调试过程,我随口问他是否对灯光特别敏感,他笑着点头。王俊豪是马来西亚灯光艺术家,也是一名建筑师,9 年前凭借作品《Star》一举成名,这件装置位于槟城的工业区,由 500 公尺钢缆和大量 LED 灯管构成,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十二角形结构,被嵌入一座五层高的废弃建筑中。夜幕降临时,这座装置闪耀夺目,成为引人注目的地标,也让王俊豪的名字响彻业界。
王俊豪回忆起自己对灯光艺术的兴趣,源于首次接触美国灯光艺术家 Dan Flavin 的作品。作为灯光艺术先驱之一的 Dan Flavin,仅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荧光灯管为素材,却凭借独特的表达方式,颠覆了人们对这些普通物件的认知。王俊豪提到,自己在欧洲留学时初次接触到他的作品,这次经历犹如打开了一扇门,让他看到了光作为艺术媒介的无限可能性。结合自己的建筑背景,他逐渐意识到光不仅能塑造和改变空间,更能通过装置艺术引导观众对光、结构与空间的全新感知。
他认为灯光创作有两个部分:一是可触的物理对象,二是触摸不到的非物质存在。凭借自己的建筑背景,他喜欢探索光的这两种特性 —— 既可近距离感受其实体感,又能从远处欣赏光影投射出的变化,因此光在建筑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光首先联想到的是自然光,而他专注于 “人造光”,即人工照明的可能性。他的大多数作品围绕人造光展开,探究其在昼夜间的表现差异,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正如他在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的 “Krystal Valley” 展览,观众第一次在黑暗中欣赏作品,而在白天再看时,自然光下的效果又不同,使光成为一种流动的体验媒介,展现出不同时段中的独特魅力。
建筑与艺术的冲突
作为建筑师,王俊豪习惯从宏观视角思考,考虑结构、工程和布线等因素。这种背景帮助他更好地掌控项目的实现,但也让他常被细节和限制束缚。相比之下,艺术创作给予他更多自由,让他学会相信直觉,专注于表达,而不总是纠结技术可行性。灵感出现时,他倾向于坚持,而非被现实框架限制。他说艺术打破了建筑的理性束缚,赋予了他更多创造力。建筑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严谨性,尤其在项目落地时尤为重要,而艺术则带来全新的表达空间。通过作品,他得以向更广泛的观众传递自己的故事,并希望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分享灵感与热情。
在王俊豪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无疑是他的成名代表作《Star》。他说这个装置至今仍是他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因为它完美展现了灯光与结构的融合。“近 10 年来,我在新加坡创作了不同版本的 ‘Star’,并在 GoDown 艺术馆进行相关作品的延展。即将推出的两个新项目—— 一个在阿姆斯特丹,另一个在深圳,也将延续这个探索。” 他表示,《Star》始终是自己钟爱的系列,虽然并不是自己独有的领域,但他始终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不同城市、文化背景下,这个作品会演变出不同的形态与结构,材料与设计也因此而变化。他乐于在这种探索中发现它新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