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选择以阅读回望自身 —— 透过 9 位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看见这片土地的情感纹理、历史折痕与身份挣扎。他们写母亲、写战争、写爱与雨、写我们,也写 “我”。有的以中文扎根本土,有的用英文向世界发声;有的笔触如刀,有的温柔似水。读书日的意义,不止于阅读,更在于透过文字看见自己。欢迎翻开这一页,重新发现马来西亚。
黎紫书
她的小说细腻地描绘女性在家庭与历史夹缝中的情感困局,同时也关注记忆与身份的重构。以冷静笔法承载深切情感,是近年来马华文学中最受注目的女性声音之一。作品屡获花踪文学奖、《亚洲周刊》十大小说等重要奖项。
推荐作品:《流俗地》
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展开,讲述马来西亚锡都怡保三代女性的命运交织。小说融合左翼运动史与市井生活,文字温柔中暗藏锋芒,获誉 “最具温度的马华长篇小说”。
龚万辉
马来西亚文坛独特的 “双栖创作者”,左手画画,右手写作。90 年代在台北求学时深受当地作家影响,逐渐发展出自己辨识度十足的 “记忆迷宫” 风格。他的故事总像被打碎的镜子,每个碎片映照出不同时空的人生片段,让读者在拼凑过程中感受时光的流逝与停滞。
推荐作品:《人工少女》
这部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是龚万辉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位父亲带着人造少女穿越不同房间的奇幻旅程,每个房间都承载着马来西亚的历史片段。书中对 “隔离” 的全新诠释 —— 将疫情时期的孤独感,转化为穿越时空的契机,成为引发当代读者共鸣的末日寓言。
Tash Aw(欧大旭)
以英文写作,却始终围绕东南亚语境展开。他笔下的马来西亚是复杂的社会地景,也是移民、语言与阶级流动交汇的交叉点。作品获英国多项文学奖肯定,并译成多种语言。
推荐作品:《码头上的陌生人》
这部散文集兼具自传与深刻的文化反思。这本书通过 “脸” 这一象征,回顾了作者家族的移民历史及其自身的成长故事,跨越了马来西亚、台湾、香港与英国。通过细腻的笔触,欧大旭探讨了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特别是他作为 “混血后裔” 的复杂身份,以及如何在全球化和殖民历史的交织中寻找自己的根。这本书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Tan Twan Eng(陈团英)
陈团英原为法律专业人士,后转向创作英文小说。他的作品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以沉静而优雅的叙事语言,将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紧密交织,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他屡次入围布克奖,并在国际文学界享有盛誉。
推荐作品:《夕雾花园》
这部布克奖决选作品以马来亚日据时期为背景,讲述战争幸存者云林与日本园艺师中村在神秘花园中的危险邂逅。小说通过精妙的双线叙事,将战争创伤、庭园美学与赎罪主题完美交织,枯山水造景成为记忆与宽恕的震撼隐喻。繁体中文版由猫头鹰出版社出版,同名改编电影亦入围多项金马奖。
张贵兴
张贵兴是当代马华文学中最具野性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扎根婆罗洲热带雨林,以浓烈如血的文字勾勒出殖民历史与自然暴力的惊心动魄,开创了独树一帜的 “雨林叙事”。
推荐作品:《野猪渡河》
这部小说以二战时期日军入侵婆罗洲为背景,讲述当地华人抵抗组织的丛林求生故事。张贵兴巧妙融合历史事件与雨林传说,在残酷的战争描写中注入神秘色彩,展现了殖民历史的另一面。该作横扫联合报文学大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完成马华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 “大满贯” 壮举。
黄锦树
文学与学术并行,作品尖锐而内敛,经常挑战族群神话与文化认同。黄锦树通过冷静且不带感情的叙事风格,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精神状态与时代困境,是重要的思想型作家。
推荐作品:《雨》
短篇小说集《雨》讲述一个从故乡迁徙至马来半岛胶林的小家庭,周围充满了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和不安的亡灵。随着家庭成员的失踪与死亡,故事进入一种缓慢而压抑的节奏,直至某一刻突如其来的暴雨与洪水引发了奇诡的转变。死亡与重生的轮回不断交替,生命与灵魂在无尽循环中挣扎与变异,带来深刻的历史与心理冲击。
李永平
李永平是一位极具文学分量的小说家,虽长期定居台湾,其创作始终扎根于婆罗洲的土地与记忆。他以精致淬炼的语言和结构严谨的叙事著称,作品多围绕离散经验、殖民历史与人性欲望展开,具有强烈的史诗气质与文化深度。
推荐作品:《吉陵春秋》
《吉陵春秋》共分四卷、十二篇,以虚构南方小镇吉陵镇为背景,围绕女主人长笙被辱自杀及其夫刘老实复仇的核心事件,从多角度铺陈罪与罚、神与魔、真与幻交织的故事。这部作品语言洗练、布局精巧,既保留了浓郁的南洋风情,又深刻探讨人性与道德,出版后获评论界盛誉,并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40位。
贺淑芳
贺淑芳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也是大学讲师,早年曾任职记者与工程师。她的小说多描写女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与社会变迁,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细腻真实,多次获得马华文学奖与海外华文文学奖。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情感与思考,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马华女作家之一。
推荐作品:《蜕》
首部长篇小说《蜕》以温热而细腻的笔触,书写一段曾被历史轻声掩盖的集体记忆。故事围绕一群跨世代的女性展开,她们的生活在那个 “动荡年代” 中发生剧变,家族、亲情、爱欲与失落交织成一张密实的情感网。小说不以控诉或断言为目标,而是让人物在爱与痛之中挣扎求存,使被边缘化的声音重新获得呼吸与存在。
马尼尼为
马尼尼为是来自麻坡的作家与艺术创作者,长年旅居台湾。三十岁开始创作,她的作品涵盖散文、绘本、图画书和诗集,风格直率,其反叛灵魂让她极具个人魅力。她的故事涵盖家庭、婚姻、小孩、宠物,同时透过多媒体的创作,她在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表达方式。
“我没有什么大道理。讲不出大道理。我有我自己的小道理。没有要任何人信我。”
推荐作品:《故乡无用》
《故乡无用》是马尼尼为的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她对 “故乡” 失去联系的深刻感受。通过直白的文字,她揭示了现代人逐渐脱离故乡、丧失归属感的无奈。书中的人物在炙热的南洋环境中像动物般生存,展现出强烈的个性与脾气。马尼尼为通过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没有人再想回去的故乡,留下了无用的证据。
Read More: 世界地球日特备:走进素食餐厅,为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 Jane Law
关注 @icon.malaysia ; ICON Magazine Malaysia
登入 Magzter 订阅ICON Malaysia电子版杂志